丁时是几点到几点钟的(24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丁时是几点到几点钟的

没有丁时。丁属于天干,不是地支。

古时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个时辰,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依此类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个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到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个时辰的第二个时辰(1时到3时)。

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十二个时辰的第三个时辰(3时到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十二个时辰的第四个时辰(5时到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十二个时辰的第五个时辰(7时到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禹。临近中午的时候(9时到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正午,中午(11时到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央,日跌(13时到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时(15时到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到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19时到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就是人静的意思(21时到23时)。

扩展资料

这六十个组合,我们称之为“六十干支”,也可以称为“六十甲子”。

01~10、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11~20、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21~30、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31~40、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41~50、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51~60、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古时候,人的寿命相对较短,当人们活到六十岁的时候,头发基本上都变得花白了,所以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可以看出,“六十干支”是六十年一个轮回,一个循环,一个周期,然后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当然,采用干支纪年法,必须事先规定某一年的干支,然后才能依次推导出其他各年的干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丁时是几点到几点钟的(24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24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十二时辰对照表如下:

时辰对应的名称: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相关信息: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采用公元纪年、月、日、时,同时又保留中国的阴历,公元记时,把一天分成24个时辰,比传统的十二个时辰小一倍,故称之为小时。

丁不剃头丁时是几点

古代没有”丁时“这个说法。

丁是十天干之一,所谓丁日是指天干为丁的天日,在六十甲子中共有六天。

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干支纪时制就是用这“六十花甲子”。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来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

扩展资料: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六十甲子: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干支纪元法

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12十二时辰对照表

十二时辰对照表如下:

时辰对应的名称: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采用公元纪年、月、日、时,同时又保留中国的阴历,公元记时,把一天分成24个时辰,比传统的十二个时辰小一倍,故称之为小时。

丁时是什么时间

没有丁时这种说法,丁属于天干,不是地支。古时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个时辰,又称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以此类推。远古的天皇时代,已有干支历法及岁时的雏形。“干支”古名“岁”(摄提)。明代著名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古代文献文记载确定天皇氏时代已发明干支历,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天干地支的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1、子时:夜半,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9、申时:哺时,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10、酉时:日入,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11、戌时: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pangyu.com/zixun/9237.html

(0)
上一篇 2023年 3月 31日
下一篇 2023年 3月 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