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2年第八次人口普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二号)

——全国人口情况

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5月11日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2]为1443497378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411778724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3]为74742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683218人;

台湾地区人口[5]为23561236人。

二、人口增长

全国人口[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39724852人相比,增加72053872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图2-1 历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及年均增长率

三、户别人口

全国共有家庭户[7]494157423户,集体户28531842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09300人,集体户人口为11896942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0人减少0.48人。

四、民族人口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86311334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67390人,占8.8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0378693人,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1675179人,增长10.26%。

注释: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

[2]全国总人口包括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台湾地区人口。

[3]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20年底的数据。

[4]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20年底的数据。

[5]台湾地区的人口数为台湾地区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2020年底的户籍登记人口数据。

[6]全国人口是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7]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2022年第八次人口普查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 1、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 2、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 3、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

七普详细数据为何不公布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已于2021年5月11日公布。

数据显示,人口总量方面,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指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人口质量稳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人口结构调整变化,性别结构改善,年龄结构是“两升一降”。人口流动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从人口总量上看,虽然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是放缓的,但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2020年,我国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过去十年间,我国人口实现了从13亿人到14亿人的跨越,人口总量增加了7206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5.38%,年均增长0.53%,略低于上一个十年0.57%的平均增长率。

第二,从人口质量上看,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的素质不断提升。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

第三,从性别构成上看,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性别结构得到改善。普查结果表明,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05.2相比基本持平,略有降低。从出生人口看,出生人口性别比2020年为111.3,较2010年降低了6.8,逐渐趋向正常水平。

第四,从年龄构成上看,少儿人口数量增加,比重上升。0-14岁少儿人口的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单独二孩”“全面两孩”等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促进了出生人口出现回升,“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

第五,从人口迁徙流动情况看,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普查结果表明,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了将近70%。

从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

第六,从人口的城乡结构看,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十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4.21个百分点,比上一个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个百分点。

普查结果表明,加快实施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呈现六个特点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2年第八次人口普查)

中国人口大数据分析

中国城市人口大数据呈现出的信息是:91市超500万人,山东数量最多。

2020年,共有91个城市市域人口超过500万,其中,18个城市常住人口超过千万,分别是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天津、西安、苏州、郑州、武汉、杭州、临沂、石家庄、东莞、青岛、长沙和哈尔滨。

相比2010年,其中有8个城市为千万人口城市的新成员,分别是武汉、石家庄、青岛、杭州、郑州、西安、东莞和长沙,这8个城市中,有6个为省会城市。

近十年来,在强省会战略的带动下,多个省会城市人口集聚较快。从十年增量上来看,西安、郑州、杭州、长沙增量均超过了300万人,十年增幅也名列前茅。

以长沙为例,长沙十年共增加了300万人,总人口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04.79万人,成为中部地区第3个突破千万人口大关的省会城市,另外2个千万人口省会城市分别是武汉与郑州。

在中部地区,一些省会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省内不少地市人口却出现下降。以湖南为例,除了长沙外,其他城市的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明显减少。

省内邵阳、衡阳、益阳、常德和岳阳等地市的人口减少幅度比较大。其中,邵阳比2010年减少了50.8万人,衡阳减少了49.6万人。这些地市的人口除了向发达地区转移外,近些年,正在加速向省会城市转移。

中部一些普通地级市人口减少的原因分析:

从91个城市十年来的人口规模变化数据来看,有70个城市近十年来人口是增长,增长面达77%。从增量来看,有15个城市10年来人口增量超过了200万人,均为一、二线城市,其中包括9个省会城市,2个直辖市,1个计划单列市以及3个制造业发达的城市。

相比之下,91个城市中,有10个城市人口减少了40万人以上,分别是南充、哈尔滨、盐城、南阳、邵阳、衡阳、荆州、常德、岳阳和宜春。从区域分布来看,中部地区十分密集,占据了7个之多。

而中部一些普通地级市人口之所以会减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对第一财经分析,中部地区距离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更近,近年来,高铁网络的建设进一步缩短了时空距离,另外,随着中部几个强省会近年来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多,很多地市人口向省会城市流动。

比如,2009年底开通的武广高铁,大幅提升了两湖地区到珠三角的便利性,武汉、长沙高校毕业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流向了珠三角。

202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

截止2022年全球238个国家人口总数为7,898,236,143人。

其中中国以 1,447,301,400 人位居第一,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以 1,403,018,576 人位居地球第二,第三至第十名分别是:美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巴西、孟加拉国、俄罗斯等。

全球每年增加人口数量将保持在8600万以上。到2015年世界人口将达71—78亿,到2025年将超过80亿,到2050年将达到94亿。据科学家的分析,到208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顶峰,为106亿,在此后将逐渐下降,到21世纪末降至103.5亿。

世界人口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世界进入相对和平的时期,科技、医疗水平持续改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十分迅速。这些国家主要来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以中国为例,1850年的清朝约有4.3亿人,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有5.8亿人。尽管战争不断,一百多年间人口还是增长了1.5亿。从五十年代起,中国的人口也迅猛增长,1982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超过十亿。

现今,中国有超过13亿人口,庞大的人口数迫使中国政府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以减缓人口增长。世界第二多人口的印度在1750年约有1.25亿人,1941年达到3.89亿;而当前印度已经有超过12亿人口。印尼爪哇地区的人口从1815年的五百万人升到当前的1.3亿人。

墨西哥的人口从1900年的1,300万增长到2009年的1.12亿。非洲的肯尼亚人口也从1920年的290万增长到当前超过3,700万。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pangyu.com/zixun/8943.html

(0)
上一篇 2023年 3月 25日 上午9:24
下一篇 2023年 3月 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