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于色的征是什么意思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

孟子这句话出现在其作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部编版八上语文教科书选用了这篇文章,教材上的翻译是: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教学的时候,总感觉翻译不大对:一个人经历了千难万难的磨炼,结果竟然是为了被人们了解?

征于色的征是什么意思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

其前面还有这样几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意思是,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从中振作起来。——前面可以使自己振奋,后面怎么就成了让人们了解?

孔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赞赏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的“古人”,不赞成把学习拿来显摆的“今人”。

再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里面的解释是:不能烛于几微,故必事理暴著,以至验于人之色,发于人之声,然后能警悟而通晓也。

意思是,一般的人因资质所限,不能发现那些细微的东西,只有通过看到别人显露出来的脸色,听到别人表现出来的声音,然后才能从中警悟明白。

这里,朱熹也认为“警悟而通晓”的是其本人,而不是别人。

只是他认为“征于色,发于声”的是别人,不知何故。

我认为,“征于色,发于声”的也应该是自己。前面“困于心,衡于虑”是自己内在的表现,“征于色,发于声”是自己外在的表现。

这样合起来解读,就应该是:一个人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从中振作起来;当他的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表现在声音里,然后自己才能从中醒悟明白。

不知大家以为然否?

征于色的征是什么意思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pangyu.com/zixun/8870.html

(0)
上一篇 2023年 3月 23日
下一篇 2023年 3月 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