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都是现在的哪个城市(许都在三国的哪个地方)

许都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许都是现在的河南省许昌市。许都是许昌的别称,也是中国古都之一,现在的具体地址是: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东部15公里张潘镇古城村。汉许都故城分为内外两城,其中内城系皇城,外城蜿蜒起伏,状若小丘,环抱内城。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自洛阳迁都于此。

东汉末年的许昌地区不仅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地理优势,还具备丰厚的人才资源,为曹魏集团实施人才战略提供了条件。许昌地区处于颍河流域和汝河流域,人杰地灵,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

东汉末年,许都及其周边地区涌现了大批杰出人才:荀彧、荀攸、陈群、陈泰为许都人,郭嘉、辛毗、杜袭为颖川(今许昌周边)人;临近的南阳有文聘、许攸、邓艾、邓忠,亳州有许褚、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温县有司马懿父子,清丰有乐进,封丘有毛玠,陈留(今宁陵)有典韦,等等。

历史证明,曹操“都许”后,吸引了更多人才聚集在他的周围,制定了一系列合乎民情、深得民心且富于实效的方针国策,为曹魏集团的发展壮大和争霸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都在三国的哪个地方

许都是中国古都之一,是许昌的别称,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东部15公里张潘镇古城村。

许都的简介

东汉建安元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洛阳残破为由迁都于许昌,即称许都。

内城,专供汉献帝及宫妃居住;而在内城之外,又增建了外城,作为文武官员的居住地。其中外城是内城的5倍。经过曹操的扩建,许都面貌大变,已经完全具备帝都的气派。

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后,为开创统一大业,在此周围推行屯田,即为著名的许下屯田,号令军民开荒播种,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同时下令广泛招纳人才。

曹魏的都城在许昌还是邺城

洛阳。

东汉末年,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

魏国(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扩展资料:

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

曹魏于西域设置管辖海头(今新疆罗布泊西)的西域长史和管辖高昌的戊己校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国

20230218100418_17621

三国许都地图

许都在三国的的故城汉许都故城,也就是现在许昌市建安区东部15公里张潘镇古城村。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自洛阳迁都于此。汉许都故城分内外两城。内城系皇城,外城蜿蜒起伏,状若小丘,环抱内城。

古都历史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洛阳残破”为由迁都于许昌,即称许都。内城,专供汉献帝及宫妃居住;而在内城之外,又增建了外城,作为文武官员的居住地。其中外城是内城的5倍。经过曹操的扩建,许都面貌大变,已经完全具备帝都的气派。

据《许昌县志》记载:城内的建筑除街房、民宅、官署外,著名的还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毓秀台、丞相府等。

邺城和许都离得近吗

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曹操到洛阳将落难的大汉天子汉献帝迎接到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将许都作为汉献帝的都城,一直到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前,这里都是名义上的大汉都城。许昌属于豫州下辖的颍川郡,当时的曹操还只是个兖州牧,一年前曹操将入侵兖州的吕布赶走,同时控制了豫州及司隶部分地区,其中就有颍川郡的许昌,至于曹操为什么选择许昌作为汉献帝的都城,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与一番讨论。

在建安元年前后,曹操的势力范围有青州、兖州、豫州及司隶的东部地区,从整个范围来看,许昌在整个势力范围的正中心位置。曹操集团的班底主要是两部分组成:一部是以谯沛为主的武人集团,一部是以颍川、汝南为主的文官集团,荀彧本人就是颍川郡许昌人,或许曹操定都许昌的原因,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建安九年,也就是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绍的儿子袁尚,攻破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后,自封为冀州牧,将自已的大本营从许昌迁到邺城,政令皆由邺城发出,而汉献帝及一班汉臣仍留在许都。

曹操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安排?先说一下当时的大环境。建安九年(204年)时,曹操已经击败了北方的袁绍集团,但还并没有拿下整个北方四州,当时曹操的战略目标,首先是统一河北四州,也就是整个北方,肃清袁氏的力量。这个时候的曹操主要是对北方用兵。这主要是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另外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

公元200年前后,发生衣带诏事件,无论衣带诏是否真的是汉献帝本人的意见,还是董承自已编造的,无可否认的是,在许昌的朝廷中,仍然有人反对曹操的专权,曹操作为当时朝廷唯一的权臣,无论是政务还是兵权,都是曹操自已掌控的,虽然曹操是实际的掌权人,但汉献帝毕竟是皇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可以,但天天与皇帝在一起,难免会产生冲突,无论是政见上,还是仪式上,曹操都得避嫌,毕竟汉献帝还是皇帝,而且还有一帮支持汉室的大臣,如荀彧,荀彧是最早支持曹操的文臣,但同时又是朝廷的尚书令,在名义上,与曹操同为汉官,不存在从属关系。在这一系列的错杂复杂的关系中,与其苦苦思索如何面对,不如退而求次,反而只要控制皇帝就行。

因此曹操之所以要将大本营从许昌迁到邺城,有以下原因:1、军事原因 。首先为了更好的对北方用兵,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整个北方,邺城在许昌的北方,两地大概相距250公里,邺城离北方四州更近,更方便朝廷军事作战及部署安排。其次邺城是当时北方乃至整个黄河流域最大、最繁荣的城池,邺城所在冀州人口近百万,是北方大州,无论是从发展角度,还是控制北方四州的角度来看,邺城都比许昌要好的多。而且北方四州的富庶程度都要比曹操现有的地盘青州、兖州、豫州及司隶要强的多。

最后,曹操在为将来作准备,曹操已经自封了冀州牧,将来拿下北方四州后,包括原来的地盘,从地图上看,邺城就又成了曹操控制范围的中心。2、政治原因。首先避免与汉献帝产生冲突。皇帝虽然是被控制的,当时的许昌所有武装力量全是曹操的亲信,但并不意味着曹操可以为所欲为,曹操不是董卓,至于表面上对汉献帝是尊重的,而且这个时候的汉献帝仍有很大的用途,挟天子以令诸候并不是一定要在皇帝身边控制,曹操在控制皇帝的同时,又不能过早的表露出野心。

其次避免政治斗争。政治斗争是很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当年衣带诏的时候,曹操要是大意,恐怕就没有曹操了,当然也不排除会有下一个董承或下一个衣带诏,远离政治中心,同时又控制政治中心,不失为一种很高明的政治手法。最后培植自已的政治势力。曹操在当时的官职是司空,三公之一,可以开府治事,有自已的一套政治势力,曹操这个时候难免意气风发,虽然在名义上还尊汉献帝,恐怕实际上已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将大本营迁到邺城,远离皇帝,培养自已的政治势力,以方便日后封公称王,取而代之。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pangyu.com/zixun/8610.html

(0)
上一篇 2023年 3月 18日 上午10:56
下一篇 2023年 3月 18日 上午11: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