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是谁带头修建的,红旗渠为何不用了

红旗渠是谁带头修建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领导修建者是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设计师的名字叫吴祖太,他的家乡是河南省原阳县。他是为红旗渠献身的第一人,也是81位烈士中唯一的外乡人。

红旗渠是谁带头修建的,红旗渠为何不用了

吴祖太,1933年2月18日生于原阳县葛埠口乡白庙村(现属原兴社区)。家穷,少年时随父母到郑州讨饭,卖水为生。郑州解放后,吴祖太考入郑州一中,被选为全校学习会主席。1949年8月2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主义青年团。1950年,又考入省立郑州工业职业学校水利科,后该校水利科被并入黄河水利学校。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按说,这是一个既稳定清闲又大有前途的工作单位,但是吴祖太决心离开安逸的机关,而选择到艰苦的林县去。

红旗渠是谁带头修建的,红旗渠为何不用了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开始“引漳入林”工程建设。工程设计的任务交给谁呢?杨贵遍寻全县水利系统,只找到了一个科班出身的中专生——年仅26岁的吴祖太。思虑再三,杨贵拍板,就把这副重担压到了他身上。吴祖太果然勇担重任,马上和测量小组一起,投入工作,70多公里的主渠道测量,70多公里距离,对于平原地区的直线距离来说,算不上多长。可是要知道,这里却是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绝壁上测量呀!一山比一山高,一沟比一沟深,有些地方甚至还是人类第一次涉足。吴祖太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不畏艰险,翻山越岭,实地勘测,并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

红旗渠是谁带头修建的,红旗渠为何不用了

杨贵担心测量不准,让吴祖太等人复测了4次,最后,吴祖太郑重地对杨贵说:杨书记,就是8000:1的坡比,我们的设计没有问题,我可以用脑袋担保!吴祖太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作中解决了许多难题,设计出一些切合实际的建筑物。如青年洞一段,原拟绕山挖明渠,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经过反复考虑比较,吴祖太改进设计方案,采用凿隧洞,让渠道通过天险绝壁。在总干渠跨越浊河的地方,科学地设计出“空心坝”,让渠水从坝心通过,河水从坝顶溢流,解决渠水与河水交叉的矛盾。

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动工后,吴祖太既要依据勘测实况,绘制每项工程设计图纸。他没明没夜地在工地上奔波,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吴祖太有个习惯性的动作,每当遇到困难和深夜困倦的时候,他就会用力揪自己的头发,好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

红旗渠是谁带头修建的,红旗渠为何不用了

1960年3月,他发现王家庄隧洞有几处裂缝,当即和民工研防险办法。为保证施工安全,他把原设计的“单孔洞”改为“双空洞”,这样既能缩小洞顶跨度,又能确保隧道更加坚固。

3月28日,吴祖太发现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出于对人民群众安危的高度负责,不顾个人安危与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深入洞内察看险情,不幸洞顶坍塌,夺去他年轻的生命,终年仅27岁。老炊事员哭得跟泪人一样,他为吴祖太包了几个饺子送行,他说:“孩子呀,你到我们林县帮助我们治水,连一顿饺子都没吃过,现在我们来为你送行。”

杨贵非常痛心,立即成立治丧委员会,召开追悼大会,悼念这位为红旗渠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并批准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红旗渠是谁带头修建的,红旗渠为何不用了

追悼大会后,林县县委把吴祖太的遗体送回原阳。原阳县也为吴祖太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1966年1月11日,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在红旗渠纪念馆镌刻“献身人员”名字的“山碑”上,第一排第一个名字就是:吴祖太。也许,旁边还应加上他妻子的名字。

红旗渠是谁带头修建的,红旗渠为何不用了

吴祖太是家里的独子,家人几次催促结婚,他工作忙一推再推。1959年农历正月初一,他和淇县小学教师薄慧贞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正月初五,吴祖太就返回了工地。谁知,1959年6月,爱人薄慧贞在铁路上为了救小学生不幸牺牲。

这一对奉献者的爱情也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红旗渠为何不用了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1974年,邓小平带着10部反映新中国变化的影片,参加联合国大会。大会上播放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

这部电影,也是由周总理亲自挑选,点名要放在首位播放的影片。

这部短短的影片,浓缩的却是几十万人10年的心血,以及81名英雄的生命。

影片中所反映的是,在建国后我国最困难的时期,河南林州市人民为了美好生活与自然抗争,花费近10年用双手修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究竟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又为何一修就是10年?

让我们从当时一位叫做张买江的12岁小孩,开始说起吧。

父亲牺牲、接过重任

在张买江的印象中,自己的家乡一直因为“水”这个字而困扰。

从出生开始,张买江就没有好好洗过澡。因为是男孩子的缘故,他还要从小跟着父亲到远处排队打水,有时早上出发,到了晚上才能回家。

除了保证日常生活外,用于洗漱的水少之又少,还要多次使用,脏得不行了才会倒掉。

在他10岁那年,张买江听说县里要修炼红旗渠,彻底解决百姓吃水的问题,号召百姓积极参与。

在政府的号召下,张买江的父亲张云仁踊跃报名,成为一名小小的排长,带着村民们一同施工。

这时的张买江,对红旗渠的意义并不十分了解,只知道从此之后,自己的父亲就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反倒是母亲经常对自己说起关于红旗渠的种种故事。

等到张买江12岁时,一个噩耗传来:父亲张云仁牺牲了。

在修建红旗渠总干渠过程中,张云仁发现有一处炸药没响,他担心有工友冒险上去查看,想要跑去提醒大家。

没想到他刚跑出去,已经很久没响的炸药就爆炸了,张云仁当场身亡。

这个消息传到家中后,张买江的母亲痛哭不已。可在痛哭之余,母亲又叮嘱张买江:

“修建红旗渠,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也是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好事。”

“你的父亲没能修完红旗渠,你是他的儿子,必须要担起这个重担,继续你父亲没完成的任务。”

此时的他,已然明白了红旗渠的意义。

经历过父亲的牺牲后,张买江顺势接过父亲的工作,成为施工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工人。

从简单的小工到学会安放炸药,张买江的成长每个人都看在眼里。直到红旗渠修成,已经成为20岁大小伙子的他,才算完成自己的任务。

这种父死子替的行为,不仅是当地世代人对水的渴望,更是一种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

除了普通的村民张云仁外,技术人员吴祖太,同样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

与张云仁不同的是,吴祖太并不是本地人,而是在外面请来的水利工程专家。

为了解决林县(现在的林州市,之前叫做林县)人民的吃水问题,他毅然来到条件艰苦的林县。

因为想要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吴祖太一直走到河水源头,考察河水不同地理位置间的特点。

红旗渠最艰难、最重要的青年洞,正是由吴祖太设计而来。

可惜,命运并没有善待这位为了林县人民,付出巨大努力的工程师。

在工作过程中,他的母亲突然病逝,可吴祖太还在进行数据测量,都没有来得及去见母亲的最后一面。

母亲去世的阴霾还没有驱散,他的妻子又死于一次意外。短短的时间里,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相继离开,带给吴祖太极大的打击。

可红旗渠的工作还需要自己,林县的人民还需要自己,每耽误一天,工期就会延后一天,付出的经济损失也会更大,百姓的生活也会更加艰苦。

吴祖太强忍悲伤,继续坚持在一线岗位,为工人提供技术指导。

1960年3月28日,红旗渠开工一个多月后,正在吃晚饭的吴祖太,听说隧道有塌方危险。

他放下手中的饭碗就跑到了隧道里,结果被石土掩埋,最终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7岁。

吴祖太没经历过林县人民的缺水生活,却为了改变缺水现状,背井离乡来到林县,忍受着当地的艰苦条件,用自己的生命为红旗渠谱写壮丽的篇章。

从红旗渠动工那天起,一直到1969年全面竣工,近十年的时间里牺牲了81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有63岁。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红旗渠的施工如此艰难?林县人民又为何执意修建红旗渠呢?

这还要从林县的地貌,以及这里几百年来的缺水问题讲起。

缺水问题

据《林县志》中记载,从1436(明朝)年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514年的时间里,林县人民一直饱受缺水困扰。

在当地,平均5年一次的严重旱灾,20年一次导致庄稼绝收的旱灾,100年一次“易子而食”的特大旱灾…

常年缺水的情况下,林县人民也养成了良好的节约用水习惯。

日常用水都捉襟见肘,想要用水灌溉农田更是痴心妄想,大多时候林县人民只能等着老天爷下雨,若是出现连续干旱的情况,就只能听天由命。

民国时期,林县接近百万亩的耕地,只有一万多亩地能够得到灌溉。

所以,林县的粮食产量一直不高,好的时候一亩才能发两百斤粮,与现在动辄上千斤的产量有着云泥之别。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为了解决百姓吃水问题,斥巨资修建水利工程,为百姓打了两千多水井,总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的状况。

可随着干旱次数的增加,林县各水井逐渐枯竭,本就紧张的水资源更加匮乏。

为数不多的河流,承担着全县人民的用水,最终导致水量减少,人多时还要排队打水,而且很久才能打满一桶水。

在这种情况下,林县人民根本不舍得用水,除了做饭以外,洗碗的水都要用好多遍,直到水彻底变脏才会倒在地里,浇灌庄稼。

1954年,杨贵调到林县担任第一书记。刚到任的他,立刻马不停蹄地来到乡下,实地考察。

正赶上当时天热,加上周围干旱的环境导致沙土飞扬,与脸上出的汗一融合,杨贵只感觉到脸上脏兮兮的,十分不舒服。

此时的杨贵只知道林县常年缺水,但水资源到底短缺到什么地步,还没有切身的体验,所以他便走到了附近的村民家中,讨水洗脸。

一听说想用水洗脸,走出来的老人十分为难,因为家里只剩半碗水了,还要留着做饭。

在这位老人的意识里,洗脸并不是一件要紧的事情,自己也很久没有洗脸了,何必那么在意呢?

但一想到,这是刚从外地调来的县委书记,还不了解这里的情况,而且官员也代表着全县的脸面,脸上脏兮兮的确实难看,只能忍痛将干净的清水端了出来。

可令这位老人没想到的是,杨贵洗完脸后并没有选择将水留下,而是像他之前的生活习惯那样,随手泼到了院子里。

目睹这一切的老人急得差点哭出来,却也没有发出任何埋怨。

当杨贵亲眼看到林县人民缺水的情况后,也不禁为自己那次浪费水而感到羞愧,同时心里暗下决心:

一定要让林县人民摆脱缺水的状况!

没过多长时间,杨贵就亲自主持河道清理工作,重新修建水利工程,希望能尽可能多地储存雨水。

同时,他还请来专家探测地下水,想要在有深水的位置,重新为百姓打井。

可当种种数据摆在自己面前时,杨贵才发现情况,远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糟糕。

林县位于山西、河南与河北的交界处,原本有一条水资源丰富的漳河相邻。可这里却是一个西高东低的盆地,西侧被太行山所阻挡,东侧也有不少山丘。

再加上林县尽是山地,天上的雨水很难存留,只能任其白白流逝。

天上的水无法使用,林县的地下水,同样没法改变现状。

受到地震带影响,林县的地表无法保留水分,所以打出的水井用不了多久就会干涸,只有深水井才能持续不断地出水。

但当时的技术有限,加上林县的特殊地质,打深水井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起不到良好效果。

林县河流数量稀少,而且坡度较大,水流开得快去得也快。一旦达到汛期,有些地区还会发生洪涝灾害,汛期一过,只留下满地石头。

虽然杨贵采用了种种方法,增加了林县境内的水资源,却也只是稍微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依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人缺水的窘况。

既然本县没有地下水,也留不住雨水,那就从外县引入一条河。

而这条河,就是上文提到过的,途经林县边境的漳河。

漳河发源于山西境内,由清漳河和浊漳河两条分支河流,在林县边境地区汇聚成漳河。

浊漳河流过太行山脚下,与林县距离较近,且水量极其丰富。即便是流速最小的枯水期,也足够全县人民日常用水。

若是能将浊漳河引入林县境内,就可以彻底解决林县百姓的吃水问题。而剩下的清漳河依旧流入漳河,对下游的河北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这就是杨贵提出的“引漳入林”的想法,施工后这个工程被命名为“红旗渠”。

多次考察过后,杨贵更加坚定了将漳河引入林县的想法,但这个工程是否能实施,还要确定国家、山西和河北以及全县人民的支持。

红旗渠动员与筹备

好在对于“引漳入林”这个大工程,不论是国家还是林县人民,不论是山西还是河北,都给予了强烈支持。

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红旗渠怎么修、谁来修、物资从哪来的现实问题。

这时的中国正值灾难时期,国际上的形式也不明朗,想要完全依靠国家拨款根本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全县人民一同努力,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一时间内,当地干部逐个来到村庄里,挨家挨户地动员百姓。

“这个工程不全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子孙后代。”

“你想让后代也过这种没有水的日子吗?你不想以后生活越来越好吗?”

“今天要是不去施工,以后怎么好意思去打水?”

经过种种形式的动员,最终有15个公社加入施工队伍,民工超过三万人。有些人甚至不满足年龄要求,为了建设红旗渠虚报自己的年龄。

除了这些民工外,其余的林县人,也都用自己的方式支援红旗渠。

没有水泥,林县人民就自己烧制水泥;没有石灰,林县人民就自己制造石灰;没有资金,林县百姓就集体外出打工,将挣来的钱投入红旗渠的修建当中。

就连粪便都不舍得轻易丢掉,晒干后卖钱后,补贴到工程当中。

小到装土的篮子,大到铁锹、镐,一切的物资都是由林县人民支援。包括所用的炸药,都是林县人自制的土炸药。

钱、物资、人都准备就绪后,唯一需要解决的就是技术问题。

上文提到的,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吴祖太,正是杨贵请来的技术专家。经过多次测量,最终制定了红旗渠的初步设计书。

浊漳河虽然流经林县境内,可林县境内的浊漳河海拔低于林县盆地的海拔,无法从这里将河水引入林县,只能另选择引水点。

水鸭子

经过计算后,技术人员将引水点确定为,比林县海拔高十几米的侯壁处。当河水利用自身的重力来到林县境内后,再顺着人工开凿的通道,流入太行山。途径有70多公里的盘旋山路后,流入林县中心位置。

所以,从侯壁到林县内部这段工程,成为红旗渠总干渠。

想要实现这一工程,必须保证每米的误差在0.1246毫米以内。

在没有先进仪器的情况下,工人们利用自制的水鸭子,通过对鸭头与鸭尾之间斜率的计算,成功将红旗渠的落差控制在规定范围以内。

抛除总干渠以外,技术人员另外设计三条支干渠流经乡镇,保证了大部分百姓的饮水问题。

可碍于条件有限,依旧有四个边缘村落,无法直接在红旗渠内取水,或是需要开到山脚下打水,或是需要走很远的山路。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这几个村子依然用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支援建设,比如申家垴村的申江保。

听说县里要修建红旗渠,虽然只是流经山脚下,申江保仍然带着村中八十多个青年加入队伍。

全县一心的支持下,1960年元宵节过后,红旗渠正式开工。

7万多工人一同来到太行山上,用手中的工具为自己,也为后代挖出更美好的未来。

可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施工难度远比想象中还要大。

艰难的工程、不屈的意志

在杨贵看来,7万人一人负责1米的距离,在同时施工的情况下,也就3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工。

所以在施工之初,杨贵为每个人分配了各自负责的区域。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了弊端。

首先,施工区域尽是悬崖峭壁,岩石坚硬不易松动,给工人的挖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之前设想的3个月完工根本不现实。

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人各自为战会将力量分散,且太长的战线也不利于管理,容易发生各种意外情况。

吸取这个教训后,杨贵重新将工人聚到一起,制定出更符合实际的施工方案。

可没过多久,工人们再次萌生的退意,因为施工过程危险重重。

为了让河水顺利流入林县,工人们需要在太行山上,挖出大大小小的隧道。

但修建红旗渠所用的炸药,都是用硝酸铵化肥做的土炸药,用量无法控制得那么精准,结果有时也与预期有些不一样。

这样一来,炸药炸过的隧道会出现碎石掉落的情况。有时工人正在工作,头顶上的碎石,也会在不经意间掉落。

尤其是看到碎石伤人过后,工人们心里充满了畏惧。

为了排除隐患,也为了保护工人们的安全,施工队专门成立了排险队,主要任务就是在隧道内清除碎石,为后续施工创造更安全的环境。

任平成,就是一个排险队的队长,也是第一个报名的民工。

出于工作需要,任平成有时会深入漆黑的隧道,有时会在腰上系上一个绳子,带上工具来到峭壁中间工作。

时间一长,任平成的腰上被磨得全是血泡。

更严重的是,一次任平成不小心被石头砸到脸上,门牙被砸偏,嘴里肿得都要无法呼吸了。

但他强忍疼痛,硬生生掰断了自己4颗门牙,随着血水一同吐向地面,随后便继续工作。等到任平成下来后,脸部已经肿得老高,连喝水都成问题。

而在整个工程中,最艰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吴祖太设计的青年洞。

这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关键所在,只有在悬崖上打通这个六百米多米长的隧道,浊漳河水才能成功引入。

可由于岩石太过坚硬,每向前推进一米,就需要付出一百多个钻头的代价。若是完全依靠电钻,这六百多米就需要八百多个钻头。

以当时的条件来看,这些钻头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为了完成这个艰巨任务,几百青年完全凭借人力将隧道打通,这个隧道也因此被命名为青年洞。

除了工作上的艰难以外,工人生活上的物资缺乏,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挑战。

从起初一天两斤粮食,到后来一天不到一斤的粮食,工人们的工作量有增无减,可食物补助却因为干旱等原因越来越少,工资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

每天面临着生命危险,还要用体力换取不成比例的报酬,有时连饭都吃不饱。

即便是这样,林县人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没有丝毫抱怨,只希望尽快完工,尽快让所有人都能吃上水。

红旗渠的完工

1965年4月5日,历时5年的红旗渠总干渠成功通水。从此刻开始,林县彻底告别曾经的干旱困扰。

1966年4月,三条支干渠也全部竣工,林县绝大部分百姓终于不再被水所困。

1969年7月,三条支干渠相配套的设施也全部竣工。这也就意味着,整个红旗渠彻底完工。

从红旗渠开始施工的那一刻起,林县人民凭借自己的双手,逐渐摆脱干旱的困扰,摆脱在艰苦地理环境下,对美好生活的阻挠。

在此期间,林县人民自制了14.5万吨石灰,1215吨炸药,5170吨水泥以及数不清的推车、手套、筐等小工具。

挖空2225万立方米的石土,凿穿211个隧道,削平1250座山头,终于将浊漳河的水成功引入林县。

这条全长70.6公里的红旗渠竣工后,林县人民终于打破了困扰500多年的缺水问题,解决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困境。

从此之后,林县人民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大方的用水洗脸、洗澡、洗衣服,不用为了水每天走十几里山路,也不用担心旱灾发生时无法生存。

可以说,自从红旗渠建成后,林县人民就逐渐摆脱世代以来的贫困,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出发。

而这一切,正是林县人民顽强的意志和强大凝聚力的体现。

自从在联合国播放了《红旗渠》一片后,许多国家代表纷纷前来询问相关的技术问题,更是被中国人的创造力所震惊,红旗渠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之所以称它为奇迹,是因为这是用人工难以完成的壮举。

凭借人的力量截断一条河,让其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道,且途径之处全是人工砸开的岩石。

在没有机械的支持下,不论是截流改道还是山体作业,都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将二者合二为一,更是无异于痴人说梦。

就是这样一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林县人民用近10年的时间完成了。

从准备工作到正式施工,全县50多万人中,有30多万人加入到红旗渠的建设中来。

除了不懂事的婴儿和不能行动的老人外,全县人民几乎全员加入。

党员更是在其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自己主动降低食补,还争先抢做危险工作。

众志成城之下,林县人民凭借人力战胜天工,在与大自然的这场对弈中,大获全胜。

尾声

直到今日,林县已经升级为林州市,红旗渠也还在使用过程中。

原本预计能够使用20年的工程,却因为当时修建者的用心,硬是使用了50年之久。

10年之前,当地政府带头修补了渠中的老化部分,使得红旗渠至今仍在安全工作。

红旗渠这三个字,代表的不仅是一项巧夺天工的工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与任何力量抗争的不屈精神,一种为了美好生活顽强拼搏的精神。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pangyu.com/zixun/11132.html

(0)
上一篇 2023年 4月 20日 下午12:58
下一篇 2023年 4月 20日 下午1:04

相关推荐